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的扩建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趁工作的间隙,几个工人凑在一起闲聊,有人将手中的工具随意地支在地上,钢钎竟然在这个工人的脚下戳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口,考古专家随即介入,一个掩埋于地下的巨大秘密即将重见天日。
封闭千年的石门
接到工地传来的报告,考古专家赶到施工现场,凭借多年的经验,专家从暴露出来的土层判断,这是一个古代墓葬,一场抢救性发掘立即展开在王羲之故居内发现的古墓,是否会和传奇色彩浓郁的王氏家族有关呢?王羲之出生于晋代的琅琊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一带。王羲之是东晋着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世称为书圣,他所创作的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由于家族文化的传承,王氏一门大多擅长书法,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着名书法家,成就几乎可与父亲齐名,被世人并称“二王”。如果这个墓葬属于王氏家族,那么墓中极有可能会藏有王氏家族成员的书法真迹,那无疑将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作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氏家族的墓葬还从未被发现并证实过,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传说与想象。封闭了一千多年的石门尚未打开,关于墓中情形的猜测,已经令所有人兴奋不已。
墓主人身份指向皇族
人们在清理墓门前面的空地时,发现了一些红色的痕迹,这一发现令在场的考古专家立即警觉起来,因为这些人为涂抹的红色印痕,很可能预示着这个陵墓有着更加复杂的身世。根据《太平御览》的记载,用铁矿红粉涂地,是天子陵墓的规格。王羲之出生的王氏家族,在东晋时期虽然属于显赫的名门望族,但是并没有权力享受皇室墓葬规格,看来王氏家族并非这个墓葬的主人。那么这个墓葬到底属于什么人呢?带着这个巨大的疑惑,考古专家指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厚重的石门,假如墓葬没有被盗墓贼破坏过,那么所有的谜团,也许将在石门开启之后,大白于天下。
古墓为地下砖砌建筑,分左右两室,都是长方形,拱形穹顶,开启石门,进入墓室,单墓室东西横宽3.8米,南北纵长4.6米,高3.4米。墓葬使用的青砖,是由精土烧制而成,建筑成型后,砖砌的表面还进行过细细的打磨,这也再次证明墓主人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份地位。这个墓分成东西两个室,两室墓大部分都是前后室,就跟现在家里住房一样,前边是客厅,后面是居室,没有把床搁到客厅里去的,墓葬也一样,前室上供,祭祀的,后面是比如夫妻两个棺材搁在后面的,或者一个人的棺材也搁在后面,这个墓挺怪,居然是东西两室。
让专家们好奇不已的是,放置陪葬品的墓室地面并不平坦,而是从墓室边缘开始,向墓室中心弧面隆起,呈现出龟背状。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墓葬地面处理方式,把墓室地面做成中间凸起、四周落下的龟背状,是要把棺椁和陪葬品放在凸面顶端,避免墓室渗水的影响。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形式,进一步证明了专家此前的判断,墓主人必定是举足轻重的皇族成员。随后的发现让专家们睁大了眼睛:厚厚的尘土掩盖下,陪葬的器皿发出隐约的金色光芒。这让大家激动不已,这些随葬品是否会透露出关于墓葬主人的秘密呢?随着墓葬内积尘的清理,随葬品开始一点点露出了本来面目。考古人员共清理出250多件各种陪葬品,有金器、玉器、铜器、漆器等。
陪葬品再次印证皇室身份
就是在这些漆器上,专家发现了 “大康七年”、“大康八年”、“十年”三个纪年,古代“太”与“大”时常通用,“太康”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墓主人与这位两晋时期的开国皇帝,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发现墓葬的山东临沂一带古称琅琊,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西晋皇帝司马炎分封他的叔叔为琅琊王,此后在整个西晋时期,这一支皇室成员一直生活在临沂一带。专家分析,墓葬的主人必定与琅琊王有关。
让专家感到兴奋的是,被封琅琊王的这一支司马氏皇族,命运与同样生活在临沂的王羲之家族息息相关。公元317年,就在西晋王朝,被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攻灭的一年之后,偏安临沂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护佑下,渡过长江,在今天的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
墓葬主人竟是幼儿
2003年5月8日,墓室外围的陪葬品已经清理完毕,考古专家准备打开东西两个墓室当中的棺木,此时,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接踵而来,墓葬的主人变得更加神秘而离奇。专家在西侧墓室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棺椁,一具幼儿的骸骨奇迹般的保存完好。棺木长2.3米,宽0.6米,东西向横置于墓门口,专家推测棺木最初放置在龟背地面的顶端,数千年间墓室内的积水使棺木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棺内的幼儿骨架头东脚西,身材纤细矮小,从骨骼判断,幼儿的头骨上右侧门齿乳牙已落,恒牙尚未完全长出,专家由此判断,幼儿正处于换牙的阶段,年龄顶多在五六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