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不要把“就近”原则变成可有可无的条款
我讲一个最近发生的故事,一对来自湖北的青年男女,已经在温州工作了6年,但是非常不幸,前不久女青年的丈夫去世了,剩下的这个单身母亲希望把孩子转学到她工厂附近的学校去上学,但是她找了工厂周围的好几个学校,一直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直到8月26号,她碰到了正在温州视察的总理,总理问她有什么困难,她就讲了,我孩子转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件事情是孩子的转学的问题。
其实很多政策使原来的那个明的门槛没有了,变成了潜规则,也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证明,用各种借口,最后导致很多孩子还是上不了学。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义务教育法》的核心一个叫做免费,一个叫免试,一个叫就近。孩子必然希望在他父母居住的地方来入学,但是现在很多教育部门把你发派到很偏远的地方,可能是山区,或者是郊区。还有很多农民工聚集地的教育资源非常的薄弱,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虽然名义上可以解决,但是我真的是去不了,所以就近的这个原则,绝对不应该把它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这样的条款。
是门槛高,还是教育资源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离平等教育到底有多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该怎样破解?
刘戈:应把所有孩子纳入到统一的义务教育体系
中国现在有1.6亿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2千万的流动人口儿童,到今天为止因为户籍不在这个地方,而没能上学的孩子有多少?有关部门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数据拿上来,然后通过一些扩充班级,或者其他的办法,把这件事解决了?
我建议应该对《义务教育法》一做个修改,因为《义务教育法》里规定,有户籍的人口必须就近、免费、免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异地打工的这些孩子们,只做了当地政府应该提供相同条件的一种比较模糊的规定,我希望,我们的这部法律把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上生活的这些孩子们,能够完整地纳入到义务教育这样一个体系里进行严格的要求和严格的规范。
向松祚:借鉴南京经验、加大教育投入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从短期来看,应该坚决地取缔这些完全不合理的证明,坚决实行同等教育,比如说南京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跟当地的居民的完全是同等教育,叫三同待遇,就是同等的各种待遇,同班教学,同等的教学质量。没有任何的歧视,这是南京非常宝贵的经验。国家应该通过明文规定,坚决取缔所有的潜规则。从长期来看,从中央到地方,还是要进一步的加大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必须不断地上升。
熊丙奇:关键要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体系
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里的求学问题,关键问题是要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体系,具体来说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中小学学生的学籍信息管理平台,第二方面就是教育经费要跟着这个学生的学籍走,它会把一个学生的经费带到流入地政府。那么这样的话,就不会增加流入地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制的话,那么流入地政府,肯定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是缺乏的,因此就会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设置各种各样的门槛。
宗宝平:解决办学场地、提高教师待遇
我想应该从点上来解决,能不能对一些办学质量比较好,声誉口碑比较好的学校,政府加大一定的投入?尤其是办学场地的问题,能不能通过几级政府协调一下,能够选择一个规模相对大一点的场地。另外就是老师的工资待遇问题,现在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生活没保障,政府能不能投入一部分,给打工子弟学校比较优秀的老师,有一点保障。如果能够稳定一批比较优秀的教师,在打工子弟学校工作,我想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提升。
向松祚:用学籍“一卡通”制解决经费和择校问题
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必须把《义务教育法》这个责任落实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如果当地有外来务工子女没有上学,那你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可以采用学卷制,或者学籍“一卡通”制,把每个适龄儿童应该享受的义务教育的财政的支出,放到他的卡里边,他走到哪里面去,他上哪个个学校,哪个学校就可以拿这个卡去财政部门去取钱。
刘戈:提倡打响第二个九年义务教育攻坚战
前几年,在教育系统有一个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战,当时很多偏远地方的孩子到最后都入了学,但是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到异地去上学,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搞第二个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战,把这些在异地上学的孩子们的问题解决了,我想这个是一个切实可行,而且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