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4】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
李鸿章的后代今何在,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3)
 
  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2)过失
 
  【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关于李鸿章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改革家不平凡的一生,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和研究。相信通过研究,我们一定能对他有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的评价。
李鸿章的后代今何在,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3)
 
  最后我想引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本组的开题报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