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也是影片的一些片段让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原因。李雪莲,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完美地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法盲”的执着。其实她所求的就是两个字:“情”和“理”。只不过这个“理”,不是法理,而是她心中的道理。这放在现代的法制社会,很容易就会演变成蛮不讲理。毕竟法官、当地官员所生活的世界,不是李雪莲的“情理”世界。然而影片并不只是想讲这个妇人的执着和“情理”,她就像一颗蛮不讲理的石子被投入潭水之中,让隐藏在潭水之下的“怪力乱神”以各种荒诞的方式浮出水面。用“蛮不讲理”引出这个社会真正的阴暗面,引出一个逻辑看似正常,其实却处处充斥着虚伪、冷漠的“官”的世界,才是这个故事荒诞感的核心来源。
但是,一些展现李雪莲细腻内心世界的镜头和表演,也在不断地提醒观众,李雪莲是值得同情的、是悲苦的。但这些抒情的甚至有些悲凉的信息,掺杂在荒诞的情节和产生间离感的画框之中,让观众不免会感到一丝困惑。因为视角的转换让我们不自觉地被置于一个冷酷无情的地位,在这种涵义下,观众对角色的态度更倾向于“一视同仁”——我们在情感上,是不和这些人物站在一起的。于是在这个时候冒出的抒情镜头,就难以让观众感同身受。
所以从表现手段上来看,《我不是潘金莲》不能算是一部纯粹而又工整的荒诞喜剧,它里面夹杂了太多非荒诞性的元素,其中诗意的抒情性反而把观众引向矛盾的体验中,让影片引发了众多争议。然而,新的尝试总是振奋人心的,谁又知道这颗石子会激起怎样的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