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70年后全国巡回演出 白毛女歌剧与舞剧的区别图(2)
2023-03-07 16:29:31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如今再次在延安首演,收到很多人的追捧。那么《白毛女》70年后全国巡回演出要去哪些地方呢?白毛女歌剧与舞剧的区别在哪?下面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记者了解到,为了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剧组30余人曾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分散住在老乡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据悉,此次复排的《白毛女》由原作者贺敬之亲自为剧本把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乔佩娟担任艺术顾问;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担任艺术指导;“喜儿”和“大春”分别由雷佳、张英席等出演。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红色经典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数年;直到198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刘长瑜演唱京剧《红灯记》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色经典才再次在重要晚会上亮相。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掀起了红色经典复排风。随着苦难年代渐渐远离,鼓励斗志、激发革命理想的政治意义逐渐褪去,红色经典变为单纯的理想和怀旧符号。在思潮复杂的改革时代,人们反而喜欢回望过去,寻找“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世纪90年代的复排以京剧、舞台剧等形式为主,影响还不算大。而2000年前后,一批红色经典被搬上电视荧屏,引发了红色经典热。
白毛女歌剧与舞剧的区别图
《白毛女》是王滨、水华执导,田华、张寿维、胡朋、李百万等主演的电影。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讲述了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喜儿的故事。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
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
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
该片的成就和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
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该剧由著名的艺术大师黄佐临先生担任艺术指导,著名编导胡蓉蓉、林泱泱、傅艾棣、程代辉等编导,严金萱等作曲。它保留了原作中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王大春等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并引起了全国轰动,至今已有40多个春秋。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等都曾观看该剧,并给予极高评价。舞剧《白毛女》,是“八个样板戏”之一。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