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70年后全国巡回演出,白毛女歌剧与舞剧的区别图(3)
上世纪40年代初,河北阜平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一户穷人家的闺女被逼去地主家当了侍女,在地主家受尽折磨。她找机会逃出了地主家,躲进深山。后来,她头发变白,成了“白毛仙姑”,惩恶扬善,法力无边。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把“白毛仙姑”的传说从晋察冀前方带到了延安。当时,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听说了这个故事,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于是,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了剧本,马可、李焕之、刘炽等担任作曲,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了五幕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歌剧《白毛女》的主创对剧本作了修改,形成了这样的剧情: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其女喜儿被抢到黄家。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狗腿子穆仁智,投奔八路军。喜儿在将被卖掉之际得到张二婶的帮助,逃往深山,苦熬3年,头发变白。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队来到杨各庄,喜儿获救,终于报仇雪恨。
《白毛女》70年后全国巡回演出,白毛女歌剧与舞剧的区别图(3)
  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的艺术家们根据歌剧《白毛女》创作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担任编导,严金萱等作曲,蔡国英、顾峡美、石钟琴、凌桂明等主演。芭蕾舞剧《白毛女》保留了歌剧《白毛女》中的基本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以及歌剧的大部分唱段和音乐,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一经演出便在全国引起轰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966年11月,“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在北京召开“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芭蕾舞剧《白毛女》等八部文艺作品被定为“革命样板戏”。演员精湛的表演加上政治上的大力推广,芭蕾舞剧《白毛女》迅速红遍了全国,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
  1979年,在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芭蕾舞团。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导演:桑弧;编剧:上海市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演出:上海市舞蹈学校;独唱/朱逢博;主要演员:茅惠芳(饰喜儿)石钟琴(饰白毛女)凌桂明(饰王大春)等